战国时期的青铜鸮首三足匜
进入秋季,很多候鸟会过境北京地区。鸟类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它们维持着生态平衡,而鸟类形象很早就进入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特别是一些猛禽的形象,更是受到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喜爱。北京出土的文物之中,就有很多猛禽的身影。
周口店发现了距今50万年前的鸟类化石,种类较多,共有9目19科48属62种。隼形目有鵟、鹰和雀鹰3个种,都是一些猛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平谷北埝头遗址出土的陶鸟首形支座,距今约7000年,采用夹砂红褐陶制作,掺滑石粉。造型为圆形平顶,前出一鸟喙,鸟喙两侧有细长双眼;下部为逐渐变粗的圆筒象征鸟身,并开4道竖长镂孔;顶部及其下部分饰羽状交叉划纹,更增其鸟造型的逼真性,不过现在还难以确定它的用途。
鹗是一种大型鹰类。平谷的上宅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鹗,为黑色滑石质,用一贯孔表示双眼,眼上有鸡冠状凸棱,棱下有双耳,通长2.8厘米,高1.9厘米。整体呈三角形,推测是古人的佩戴装饰。
昌平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短剑较为罕见,距今约3000年。剑身为柳叶形,茎为扁条形,剑首为鹰头状,鹰嘴倒钩,长25厘米。这把剑的剑柄一面开槽,截面呈C形——此种样式的短剑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之间,这柄剑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因素。
顺义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簋高13.5厘米,器盖的边上雕出三鸟,探头引颈,嘴部突出;若将器盖倒翻过来,三鸟则又可成为三足,立起器盖。三鸟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
昌平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陶匜(古代盥洗时注水用的一种器具),鋬为鹰首形,尖喙,尾部作流(出水口)。这种造型的匜较为少见。
猛禽是食肉的鸟类,包括隼形目和鸮形目,它们有着“战斗机”之称。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它的外表虽然看起来萌萌哒,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猛禽,甚至是食物链最顶层的天空霸主,即使是老鹰,也常常成为它们的手下败将,甚至是食物来源。猫头鹰属于夜行性猛禽,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它头部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它们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称猫头鹰。它们的食谱十分广泛,除了老鼠、昆虫等,许多小鸟、山鸡等中小型飞禽也在它们的狩猎范围之内。由于具有极强的夜视能力,猫头鹰在夜间的狩猎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中西方文化对猫头鹰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但在中国古代,猫头鹰长期被认为是形貌和声音都很丑恶的不祥之鸟,俗话说“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猫头鹰是捕鼠小能手,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天能捕食一千只田鼠。而一只田鼠在一个夏天可以糟蹋一公斤粮食,这样计算起来,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可以保住一吨粮食。
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的统称。《诗经·鲁颂·泮水》记载了西周或春秋前期,鲁国战胜准夷后献俘祝捷。“翩彼飞鸮,集于泮林……元龟象齿,大赂南金。”那时,鸮鸣是军事吉兆。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的青铜鸮首三足匜高16.2厘米,长23.6厘米,鸮首形,首顶部有一轴,喙可启合,伸颈,桃形口,鼓腹,椭圆体,圆底,三蹄足较长,尖喙,大圆睛,双目突出,颈部饰一周凸起几何绚索纹和羽状纹,腹部饰变形绳索纹和鳞羽纹,足根部浮雕兽面纹。此匜造型独特,别致新颖,设计巧妙,为先分铸后合铸,显示出了燕国的高超铸造技术。
金陵出土了玉雕,表现的是海东青展翅高飞的画面。海东青又名矛隼、鹘鹰、海青,是一种猎鹰,分布在北美洲、亚洲的广大地区,在中国原产于黑龙江、吉林等地。海东青身小而健,其飞极高,是狩猎中的重要帮手,能袭天鹅、搏鸡兔。海东青在“鹰界”那可是精英中的精英,被称为“万鹰之神”。
海东青在古肃慎语中为“雄库鲁”,意思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海东青中的“海东”是个地理名词,指的是朝鲜半岛、渤海国、日本等地,唐以后更多的是以“海东”称朝鲜半岛。到了北宋,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政权也已经视自己为“海东之国”,所以宋人吴埛在《五总志》中记载,登州海崖林中有鹘,能自高丽一飞渡海,号曰海东青,唐人呼为“决云儿”。又庄绰《鸡肋编》卷记载:“鸷禽来自海东,难青鸮最嘉,故号海东青。”清朝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辽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以俗名海东青者为最贵,纯白者上,白而杂他毛者次之,灰者又次之。”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非常喜欢打猎,海东青作为猎鹰中的佼佼者备受皇帝的青睐。它们的形象还被画在皇帝墓室的壁画以及生前使用的物什上,可见统治者对于海东青的喜爱和重视。甚至海东青还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有诗记载:“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不停。”这说的是契丹人建立大辽之后对女真人的盘剥,而契丹人年年向女真人索取的贡品就是珍稀的猎鹰海东青。到了清朝,一只最普通的海东青的价格也高达三十两白银,而戍边犯人如果能捕捉到海东青上交,可以获得减刑或者被直接释放。但是从一群海东青当中选一只来训练,最终成为优质猎鹰的概率堪比特种部队的选拔,它的训练要求极高,据说十万只鹰当中才能培养出一只优秀的猎鹰。
每至春季,辽、金帝后与王公大臣多至各淀泊游猎,阵容宏大,气氛热烈。军士们身穿深绿色服装,手持链鎚、刺鹅锥,或带锣鼓,围定一处水泊,锣鼓手于顺风处击鼓筛锣,苇蒲中天鹅闻声惊飞,帝后公侯立在土台上,见鹅飞离水面,便将手中海东青放出捕鹅。因此通州漷县、张家湾、永乐店都留下了放鹰台、呼鹰台、晾鹰台的地名。
(作者单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 郭京宁
编辑:王琼 刘扬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