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第八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手捧平板,用智慧教育系统指导学生学习函数,伴随着细致的讲解,孩子们也熟练地操作手中的平板,手指轻轻一点,截屏做笔记、定位自己的错题和薄弱点、个性化作业……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资料图)
挥别了过去“背多分”“文山题海”的教学“笨办法”,教学正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符合学生个人情况的方向发展着。这一幕,不仅发生在昆明市第八中学,借助智慧教育系统与大数据资源平台,五华区师生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朝着兼具高效与创新的方向稳步前行。
“未来,信息化一定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洪荣肯定道。
2020年4月,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五华区在原有的“智慧教育学业大数据监测平台项目”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启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
项目覆盖五华区14所公办中学和33所公办小学,为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个性化教学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质量提升
古书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教育教学朝着智慧化、信息化的变革过程中,配套设施便是需要先行的“粮草”。
自2020年4月项目启动以来,五华区与科大讯飞合作,在全区14所公办中学所有班级实现了智慧教室、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的“三全”覆盖,并在全区公办中小学部署微课录制系统,配齐“粮草”。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课件和题目。”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戈应彪介绍道。
走进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总能见到学生们端着平板在课间的走廊里自习,他们有的跟着智慧课堂学英语,有的打开题库做练习,充分的“粮草”,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学校配备的平板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查看各类课件、使用题库进行练习,还能实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当学生遇到掌握不熟练的知识点时,系统会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该知识点的训练题库,”科大讯飞技术人员解释道,“但并不是只针对单个的知识点或题目进行重复练习,而是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的链条,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题型、对延展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每一个知识。”
“对于教师来说,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必备技能。”张洪荣说,在配齐“粮草”的同时,教师们的“操练”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刚开始的时候,一些老师对新平台、新技术的使用可能比较吃力、难适应,我们开展了许多相关培训、研讨、课赛,当他们逐渐掌握使用后,就发现教学工作更轻松、更高效了。”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五华区教体局与科大讯飞共同构建了分级分层次的培训体系,通过常态化开展集中培训、区域教研、论文指导、课赛活动、成果申报等形式有序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同时,五华区教体局与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高度关注“三新”相关改革,积极开展各类课赛、不断优化课赛形式和内容,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各个学校也在信息化技术“用好”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创新,开展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青年教师培养及成熟教师转型等研究。
如今,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备授课基本已成为五华区教师教学的常态,仅2023年上半年,五华区教师智慧课堂累计备课约48.7万次、授课约21.6万次。
在一次次培训、研讨、课赛中,教师们对各类信息化的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更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逐渐走出一条个性化教学之路。
“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只能通过考试成绩和日常教学中的感受、感觉,比较模糊,”戈应彪说,“现在,老师们能通过学生对题库、课件等的使用情况的分析,精准、快速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节奏,让教学更加精准化、个性化。”
资源共享 信息化打破时空限制助推城乡教育均衡
“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不仅将教育的‘上限’前景拓展得更宽广拔得更高,让教学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也能提升教育的质量、让教育更加公平,将教育的‘下限’提上来,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张洪荣说。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为推广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均衡区域教学资源,五华区坚持“共享资源”“个性教学”,一方面开展教学资源沉淀,五华区基础教育研究发展研究院遴选区域内优秀课例及教师培训资源,上传至AI教研平台,供全区各校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有力保障区域内优秀课例的推广及各类培训资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特色校级资源库为基础,依托“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协助区域建立并完善区本教学资源库,通过长效机制,促进区本、校本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截至2023年6月,遴选出涵盖初高中各学科,新授课、复习课等多个课型的79节典型课例,校本资源库积累包含文本、课件、视频等校本资源17万余个、72本精加工教辅、12746套试卷、301162道试题,2057个各类校本教研材料,7921节微课;并积累学科教学研究类、教育政策类、信息化管理经验类、软件操作类、创新教育类等各类教学资源170余节,累计10万余人次进行学习。一举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
“过去,不同区域的学校在生源、师资以及硬件设施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今,平板轻轻一点,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有名师课堂,都能用上最新、最全的教材和课件。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都很大,根据个人学情制定的个性化教学、练习,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戈应彪说道。
智慧教育开创未来
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的卓有成效,离不开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规划的推动引导。
为保障项目的整体实施,五华区成立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管理中心,多方合力,统筹和监控项目的推进和各阶段工作;建立稳定的区级、校级管理应用团队及服务支持体系,有效保障系统常态化应用,同时搭建智慧教育交流平台,每月初召开项目月度联席会,让各个学校“晒成效”“讲特色”“说疑惑”,加强学校间应用经验交流,通过应用模式的跨校深入研讨,为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奠定基础。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供图
2021年,五华区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域、教育部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2022年,五华区7篇案例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五华区教体局及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23年,五华区人工智能因材施教示范区项目入选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人工智能省级示范项目”,同时,五华区智慧教育应用陆续入选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22年基础教育阶段智慧教育典型案例”、教育部“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
对比2021年与2022年高考数据,五华区7所高中项目校学习氛围越发浓厚,教学质量均有提升。五华区以实际经验说明,智慧教育可以让“优”更“优”,更可实现“低进高出”,而“五华智慧教育模式”不仅在云南各地推广,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考察团实地参观、课程观摩、座谈交流,成为争相模仿的典范。
云南网记者 杨子双 通讯员 马艺宁 刘诗婕